激动忐忑-——采访前
2006年4月8日清晨,重庆大学记者小组一行四人伴着大雨过后的清新空气来到重庆大学A校区主教学楼14楼,完成一项很重要的活动——采访中国工程院黄尚廉院士。
采访黄院士之前的心情是紧张而忐忑的,生怕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小组四人已经明确的分好工,组长一再叮咛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穿着、不能随便提问、不能……
可是当我们见到黄院士的那一刹那,所有的紧张和顾虑悄然消失。站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那个被我们构想了无数次严肃的老院士形象,年近七旬的黄院士面带笑容,是一位平易近人精神矍铄的长辈。
顺利进行——采访中
我们首先送上了略表心意的鲜花和一张“二泉印月”曲子的光盘,黄院士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并笑着告诉我们说他很喜欢,这也着实让我们高兴了一下。接下来,便进入主题,正式开始了今天的采访。
许多人知道,黄院士获得了重庆首批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并把奖金中的十万元拿出来作为贫困生奖学金。当我们问及黄院士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时,他说,前年开始学院就有相关人员向他反映有不少同学家庭比较困难,但因为自己和本科生接触比较少,所以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去颁发奖学金的时候比较被动,他觉得没有必要搞那些形式。黄院士还说,全世界都有贫困的人,不只中国有,美国也有,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贫困和过去的并不一样,过去贫困是普遍贫困,现在的贫困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贫富差距。黄院士没有过多的渲染自己设立奖学金的初衷,他只是觉得这件事需要人去做而自己又有能力去做,我们也不禁为黄院士关心下一代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们问到黄院士求学之路上是否存在经济问题的影响时,黄院士说:“那是经常遇到的。”接着便同我们谈起了他家里的一些情况。黄家在四川乐山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但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其他亲戚也很多,经济并不宽裕。抗战以前家里自办医院,后改开旅馆,但因为服务业在当时的中国萧条不振,所以家里仍不宽裕。即使这样,因为母亲的明理,家里的读书人还是很多。“那时侯只有初二、十六能吃上肉。”黄院士笑着告诉我们。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黄院士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从没放弃学习,还尽力帮助那些由于家庭困难不能完成学业的学子们。现在协助黄院士工作的秘书张洁就是一位贫困生。黄院士告诉我们:“我知道她是贫困生中的优异生,而且是No.1,她说要考我的博士生,我很高兴。”黄院士欣赏那些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的学生,我想,他们身上也有黄院士的缩影。
提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黄院士指出,这是一项很好的政策,只是它应该更及时更有效,简化审批程序。当问到对重庆大学的助学政策有何看法时,黄院士表示它能基本保证贫困生的基本生活条件,是支持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政策。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费用偏高会造成贫困生更大的心理负担,黄院士解释说,全世界的大学都会收费,都是非义务教育,只是外国的义务教育时间较长。社会对优秀的贫困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而对那些不努力的要区别对待,要有一个是非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任何政策也都有正反面。一个政策实施的时候如果能收到利大于弊的成效,就是好的政策。
我们请教黄院士关于贫困生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处境,以及普通学生应怎样看待贫困生的问题时,黄院士说:“贫困不是学生的错,富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注定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怎么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知识改变命运。许多获得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出身都很贫寒,但能成为大师却是奋斗的结果。贫困生本人要有志气,不应该有自卑的心态,富裕的学生也不能一辈子靠父母。”黄院士还提到他在国外留学时的事。六人和住在一个很简陋的公寓里,其中有人家庭富裕,却在高中毕业后到澳洲打工三年。外国很多孩子都觉得打工并不丢人,依靠家庭才是不光彩的事情。普通学生和贫困学生要互相团结、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划分开来。富裕的人也不能一味奢华,树立崇尚俭朴的荣辱观很重要。
整个采访过程中,黄院士都在用一种朴实的理念、高尚的精神感动着我们。他说:“不管什么样的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要逐渐形成做人的基本准则、价值观。”他还提到他在伦敦上学时遇到的一件事。一个冬天,有个年轻人被车撞了倒在路上,一个路过的女士当即脱下她的大衣垫在年轻人的身下,而周围的其他人也自觉的形成一道人墙,保护伤者直到急救车的到来。这说明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上都有普遍的道德规范。黄院士很赞赏政协发出“仁义礼至信,弘扬传统美德”的倡议,他还告诉我们他的五个哥哥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至、信”,因为自己是多出来的一个,所以就叫做“廉”了。我们也不禁被黄院士的幽默逗笑。
在采访的最后,黄尚廉院士寄语贫困生:“要有志气,要努力的学习,要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不要自卑,不要自暴自弃,要明白靠劳动挣钱供养自己读书是很光荣的事,不要觉得不光彩!”我想这些道理足可以使每个人受用一辈子。
无穷启迪——采访后
采访结束了,可是我们收获的并不仅仅是黄尚廉院士对贫困生问题的看法,他告诉我们的更是做人的道理。引用一句古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是这样。突然想起黄院士在获得重庆首批科技突出贡献奖后的发言:“没什么可激动的,我做的还不够,作为一名老知识分子,我最大的希望是培养更多的人才,带好团队,组建好学术人才梯队,让学生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为祖国腾飞和重庆经济发展多做贡献。”一个人经济再怎么贫困却永远不能让头脑和精神贫困,我们没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学习。“海阔天空响,脚踏实地干”是黄院士的座右铭,也是我们所有人应当铭记于心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