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http://www.jlyuanshi.com  点击数3995  更新时间:2008/9/2 14:34:3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简介


【王大珩】男,中共党员,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苏省吴县人,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蜗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

    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颇有成效。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光逐电逞英豪: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江泽民主席亲自为王大珩挂上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危难之际担重任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

  那时候,王大珩满脑子都是光学理论,但当满怀报国之志的他踏上旧中国土地的时候,偌大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这时的中国,古老的科技文明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后起的西方文明。1948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后来在其老师、科学家吴有训的邀请下,来到已经解放的大连,在大连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6年后,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仪器馆。1952年仪器馆在长春正式建成,后来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可他面临的是国家急需大量的科学仪器,但当时国内想制造精密科学仪器,却拿不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他带领大家从制造自己的光学玻璃做起。他先是把在秦皇岛工作的龚祖同先生调到长春光机所,负责炼炉的建立。他又把从国外带回来的光学玻璃配方及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资料全部铺展开来,他们的合作很快就取得了成果。1953年12月,是中国光学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长春仪器馆熔炼出了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也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揭开了发展的序幕:从无到有,到发展到繁荣……

  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为了巩固国防,中国需要铸造自己的核盾牌。王大珩又一次在危难之际挑起集技术光学、机械与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光学材料、导航、红外物理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重任。为研制试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测试工作必须跟上。他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采用以高速摄影机和测量光冲量的途径,作为获取核爆炸后的部分性能信息的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提交出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试仪器在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创新发展结硕果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迈开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步伐,同时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既要能经得起发射时的震颤,还不能进行调整,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和他同事们的肩上。在设计方案论证过程中,他提出在研制对地观测相机的同时,也要研制对星摄影的相机。为此,他亲自挂帅,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空间相机研制的科研部门。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两种相机同时问世,同时伴着卫星飞上天空。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地球村的全貌。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的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仪的研制任务。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循,一切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总设计师王大珩指导研制人员多次出海进行光学设备的实验,特别在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

  甘为人梯扶新秀

  王大珩不仅在光学科研中成绩卓著,而且为我国光学科研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几十年科研实践使他深深懂得,激光技术和光学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年轻科技人员的参加,他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人身上,他指导曾在他门下攻读研究生的蒋筑英,在国内首先建立先进的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还有王乃弘,50年代就研制出红外夜视仪;唐九华在电影经纬仪的研制中作出重大贡献;王之江成为激光和光学设计理论与应用光学专家。

  由于在我国光学科研中所作出的贡献,王大珩198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他成为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弘扬王大珩院士仪器科学思想 大力推动创新方法工作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7年07月11日     来源:科技部

--在王大珩院士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燕华 

 (2007年6月29日)


同志们、朋友们:
    “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是我国科学仪器和现代计量技术的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多年来他对我国仪器学科与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和建议,对推动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学习王大珩院士关于仪器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强科学仪器等创新方法工作,从源头上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王大珩院士对科学仪器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王大珩院士在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个人志向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光学仪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亲自参与熔炼出了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他主持研发了3000次/秒高速摄影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撑;他所领导的集体成功研制的激光、红外、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十分重视我国光学仪器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亲手为我国创设了一批光学和仪器科学的研究、制造和教学基地,其中长春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安徽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突出的代表。
    第二,王大珩院士关于科学仪器一系列精辟论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科学仪器,认识科学仪器在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运用哲学思维,对科学仪器提出一系列精辟论述,明确了科学仪器的地位和作用。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仪器设备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测量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源头”,“仪器仪表对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社会生活发挥着‘倍增器’、‘先行官’、‘战斗力’和‘物化法官’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些论述在科技界形成了共识。
     第三,王大珩院士对我国科学仪器事业与高科技发展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他多次参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中,正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仪器与计量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奠定了仪器、计量及国家标准在我国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他多次就发展仪器仪表向中央提出重要建议,对有效推动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和2000年,他联合有关院士专家先后两次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和《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这两个建议都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得到重要批示。三是,1986年3月,他与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一起,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制定了“863计划”,为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部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
    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一流的科学研究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长期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王大珩院士等科学家对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将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工作摆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
第一,常抓调查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2000年,收到国务院领导批转科技部的,由王大珩院士等提出的《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后,科技部高度重视,联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组织了以王大珩院士为顾问的调研组历时3个月,对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工作为我们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发布后,我们联合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激励科学仪器等高技术产品自主创新。近日,我们正组织专家组研究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拟从市场需求角度鼓励我国科学仪器产品的自主创新。
    第二,连续三次出台了科学仪器发展五年规划。自“九五”以来,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学仪器的重大需求,科技部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分别出台了《“九五”期间科学仪器发展的若干意见》、《科研条件建设“十五”发展纲要》、《“十一五”科学仪器设备发展规划》,对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大力支持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工作。自“九五”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中,科技部都将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工作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九五”和“十五”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仪器设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直接支持和带动下,攻克了一批共性技术,开发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使量大面广的分析仪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从“九五”初期的13%提高到“十五”末期的4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王大珩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科技界对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已形成共识。“十一五”前三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拨经费对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强度是“十五”期间的三倍多。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通过努力,使投入强度实现大幅度的跳跃。从支持仪器设备内容上看,“十一五”期间已从中档科学仪器向技术密集的中高档科学仪器转移,如对超高压电镜、核磁波谱仪、光钟等重大精密科学仪器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知道,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第四,开创了创新方法工作。在科学仪器发展研究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往往依赖于相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等创新方法的重大突破。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大约有60-70%都是由于科学思路、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而取得的。但我国存在科学思维培育明显不足、科学方法研究与应用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等科学工具匮乏等问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明显不符。为此,科技部围绕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等三个层面已启动创新方法工作。目前,已重点推进了“科学方法大系”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培训工作,下一步并将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共同推动相关工作。
     三、学习贯彻王大珩院士科学仪器思想,大力推动科学仪器等创新方法体系快速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认真学习王大珩院士有关科学仪器和科学思维的思想,发扬先生开拓进取、勇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着力推动科学仪器等科学工具自主创新,大力推进重要科学思维的凝聚和传播,高度重视已有科学方法的总结归纳和培训推广,切实从源头上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第一,着力加强科学仪器等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紧密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科学仪器自主研发,以及加强监测技术、检测技术、测试技术、勘探测试技术等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着力推动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二是,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相关以及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重要科学仪器;三是,加强试剂、软件模型、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科学仪器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四是,充分挖掘现有大量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科学仪器设备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五是,要加强政府采购、鼓励产学研结合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
    第二,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一是,要对王大珩院士等大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已有教材和经验,广泛开展科学思维的基础教育与科普工作,重点从“娃娃”抓起,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三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科学思维、学术和技能素养的培育,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崇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创新方法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工作。开展“科学方法大系”研究、设计与编制,动员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对各学科方法,包括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集成与创新研究,促进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加强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发明创造的方法的企业培训,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方法支撑。
    第四,加大对创新方法的投入力度,引导与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方法行动。一是,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以及科研项目的设置上,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支持,形成国家对创新方法投入的长期的、稳定增长的渠道;二是,在相关科技计划与优先领域中,超前部署对未来科技发展有引领作用的科学思维与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项目;三是,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中采用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方法以及进行工具设备创新的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对引领学科前沿、抢占高科技战略制高点、支撑重大技术创新、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方法创新,加大投入力度;五是,对在方法上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在科研项目的立项与选择评价上,采用符合国际规范的科学研究评价方法,提高同行评议的水平。
   谢谢大家。

 


王大珩院士谈仪器仪表的价值
科学时报 2007.04.12     作者:王静
    编者按: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这样说。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推动下,最初作为测量器具的仪器已发展成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并在当今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专家总结其作用称:仪器仪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

    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事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状态却差强人意。其原因何在?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仪器仪表一线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请他们回顾了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历程,思考了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未来道路。

    在92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心目中,科学仪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他曾数次会同其他科学家上书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我国应增强对科学仪器的研发力度,振兴仪器仪表工业。

    他说:“仪器仪表往往被看做科研和工业生产的‘配角’,然而它早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提升工业产品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作用举足轻重。事实证明,中国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咽喉’,部分地被卡在仪器仪表这一关上。”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特邀他通过《科学时报》谈谈仪器仪表的发展问题时,他从多方面给予了论述。

    概念被混淆和误解

    王大珩指出,发展仪器首先必须澄清一个概念,“仪器”不是“机器”。不过,人们经常认为仪器只是机械,仪器工业是机械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概念或许是由于国家把仪器工业归口机械部管理而导致的。同时,在学科上,仪器科技仅是机械学科的一个分支。由此,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仪器的认识产生了误区,导致这一领域发展严重滞后。

    王大珩说,“事实上,仪器与机器有很大差异。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以认识世界为基础;而仪器的发展是建立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正确的概念应当是: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认识未知世界的科学工具,也是控制生产过程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仪器属于信息技术科学,它是认识世界的原始信息数据的源头。”

    王大珩认为,我们应当把仪器和机器放到同等地位上,把仪器工业与机械工业同等看待。仪器是机械学、电子学、光学、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和先进技术综合作用下的高技术产物。

    科学研究的推进器

    据介绍,上世纪40年代初,王大珩曾供职于英国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任研究实验部物理师。他研制出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仪器,该仪器后来成为工业上的有效工具。他把测量玻璃等物品的光学性质的精确度从4位数提高到5位数,并由此获得英国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

    王大珩说:“如没有先进的仪器,当代科学研究是难以取得创新成果的,科学仪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配套设备转变为核心部件。”

    王大珩告诉记者,从国内的情况看,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为例,科学仪器是开门旗舰。因为所需仪器装备在当时因国际封锁不可能买到,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研发。

    据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有关资料记载,“两弹一星”在研制过程中,在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之前,王大珩指导改装了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的仪器——高速摄影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远望号”测控使用的先进装备之一,即是王大珩率领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

    王大珩说:“从国际上看,约有1/4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工作与仪器研制有关。如,在实用激光器诞生之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肖洛带领研究小组致力于激光光谱学研究,并与合作伙伴对复杂的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出饱和吸收光谱与双光子光谱等多种方法,有效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由此,他与合作者分享了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前,高端科学仪器,如电子显微镜、质谱仪、CT断层扫描仪、X 射线物质结构分析仪等,不仅用来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科学知识,而且在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和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凝聚着人类智慧,并成为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因此,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应包含现代科学仪器的功劳。”王大珩感慨地说。

    王大珩同时强调,发展我国的科学仪器固然应重视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但不是说一切仪器都要自己制造。购买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无可厚非,但应避免产生对进口仪器的依赖性,或盲目崇拜。

    仅占工业总值4%,但影响度达66%

    “仪器对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化生产都有重要意义。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如不被察觉,将会导致重大灾难。如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是如此。总之,仪器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王大珩阐述了仪器在生产中的意义。

    他以钢铁生产技术的变化为例介绍:“我国过去的钢铁生产是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们凭借经验,通过观察炉膛中熔化的钢铁的颜色变化,确认钢铁出炉的时间。而现代化的钢铁生产车间,主要是青年人在操作,这正是因为有先进的仪器仪表精确测量、控制钢铁冶炼过程的温度和成分。”

    他介绍,现代工业中炼油、化工、冶金、电力等,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仪表发挥其检测、显示、控制功能,就无法正常连续安全生产。即使原来认为可以土法生产的制酒工业,今天也需通过仪器仪表严格控制温度流程才能创出名牌。

    据美国国家工业技术研究院(NIST)统计,美国为了质量认证和控制、自动化及流程分析,每天要完成2.5亿个检测。要完成这些检测,需要大量种类繁多的分析和检测仪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商业部国家标准局(NBS)评估仪器仪表工业对美国国民经济总产值(GNP) 的影响作用的调查报告称: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

    多学科融合 需要协同作战

    “在1956年的《十二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第54项提出了包括光学仪器在内的仪器仪表发展规划,我是这个规划项目的执笔人。后来,在聂荣臻副总理领导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仪器仪表专业小组,我担任组长。从那时起,我与仪器打交道已有60年历史。如果从我注意实验物理的时间算起,那就有70年了。”王大珩回忆说。

    据悉,197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是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汪德昭院士,第二任即是王大珩。

    王大珩说:“当时,一机部成立了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管理制造业。由于仪器比较小且很精密,在产值上无法与机械工业比高低,因此管理部门缺乏对仪器仪表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国家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机部解散,仪器仪表工业总局随之取消。近些年,仪器仪表产业无人管理,原有的企业协作体系也解散了。”

    王大珩说,仪器仪表的内涵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自身结构已从单纯机械结构,发展成为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其用途也从单纯数据采集,发展为集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以及控制于一体的测控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测控技术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仪器仪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及多系统集成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然而,王大珩认为,目前国内仪器仪表在研制组织上比较混乱。种类不少,品质相同,缺乏先进的技术内涵。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机遇期,仪器仪表是综合交叉学科,振兴仪器仪表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把不同行业的专家组织在一起,实现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
[ 2007年4月12日 ]

 

 

http://www.jlyuanshi.com/wangdaheng/

 

王大珩院士:什么是科学精神
 作者:王大珩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07-12-10 10:1:28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五四”运动提倡“德”“赛”二先生已近百年。“赛先生”即科学。我们要科教兴国,就必须尊重“赛先生”,了解“赛先生”。那么,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精神?许多人实际上是似懂非懂的。请看大科学家王大珩为我们做的讲解——
 
近些年来,我们在科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好像不那么突出。回想起来,我们做科普工作,只谈科学事实,但是对科学精神讲得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自己很胆怯,也许谈出来的观点不够科学精神,还请大家批评指教,我甘当这方面的小学生。
 
要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呢?我自作主张地写了这么一条,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这个词我应该解释一下,这里我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说明。知识问题要回答五个W,这五个W是什么呢?就是what、why、where、when、who,就是何事、何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整个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称得上什么事情。何故,就是物质相互的机制、原理。何时,就是整个宇宙历史,从很长的时间,到最短的时间。何地,地是代表空间,从基本粒子的尺寸到宇宙的尺寸,这也包括生物的。我特别提出来,我们万物之间,除了固定的东西,还有活动的东西,其中包括生物空间。何人,就是从一个人到世界上的全人类。在解决这几个“何”字的问题上面,这些知识叫做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没有包括人的因素。把人的因素包括在内,特别是研究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些方面叫做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
 
科学的特征与科学的作风
 
科学有哪些特征呢?我总结出以下六点。
 
第一个特征叫做一元性。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而规律性是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得更神秘一点,事实上是不以别的因素为转移的。如果把自然的物质运动规律说是天意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天,没有第二个天。不应把一元论看作一种说教或者教条,它是经过人类长期历史实践得出来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规律。
 
第二个特征,我管它叫做诚实性,也可以叫做严格性。科学的认识,是知识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科学上的“知”,是真知。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不以“不知以为知”。把真知和“不知以为知”摆在一起看,是知识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分界线。
 
举个例子说,有神论就是把“不知”当做是“知”,是不科学的。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事物开始是不可以理解和推测的,于是乎,有人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归结为神的意志,这种认识到现在至少已经有几千年了。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神论的传统和文化至今仍弥漫着整个的世界。许多国家把有神论和政权密切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定的手段。我在国外就碰到这个事情,他问我信什么教,我说没有教,他说岂有此理,人还有不信教的。当代科学高度发展,但在意识和行为上,仍保持着有神论的烙印,科学家也有如此。在实验室里他是无神论者,但是在社会上也可能是随着有神论的大流,成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两面派。我也这样做过,在国外的时候,因为申请一个专利,到专利局去,主事的要我把手放在他的圣经上,要我保证讲的话都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何必说我不信你的教呢?算了,我也就随大流了。这说明,当前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还远远落后于科学思维所指出的先进道路。要使全人类的意识形态都自觉地科学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恐怕也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障碍。
 
第三,正确的科学路线,就是严谨性。对真理的认识是可望而难以企及的,在认识过程上,科学路线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科学的核心所在是理性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理性认识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和事实的考验来确立。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不用多解释了,只是说现在用的方法有哪些。首先是经过实验室的试验论证和模拟试验,直接论证。第二个是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比如说研究气象,天空的条件不能搬到实验室里来,只能就地观察。第三是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取得旁证。有些规律本来是适用于局部范围的,但是从各种现象的推论上,可以扩展它的适用范围。比如说力学的定理,是在地球上做的,但是可以扩展到天文上面,这就是举一反三取得旁证;第四是局部试点,逐步修订完善。要认识某些工作的做法是不是合适,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局部的试点,通过试点找出问题,然后逐步修正,使你采取的措施更加接近于实际。还可以从事物的内在因素找相互关系,在社会科学上恐怕很多都是这样做的,把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找出来,印证你这个理论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可以见诸行动。另外,异常现象的发现表示其中蕴藏着新的东西,初料不及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源泉。我说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和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坐一个车子,我问他,你研究的工作做出来的结果和你原来料想的结果完全一样,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他说那是最倒霉的,因为什么新东西都没有得到。假设他在实验室里出现了他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那他会高兴,那样才会有新的发现。也正是因为这样,通过这种不可预料的问题的解决,才能使得科学或者我们一切的行动和工作,取得进展。事实上,许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都是获得者在偶然的发现之下提出来的,他的发现引起了科学上的一大片或者一个领域的进展。最后就是等待时机,实在没有办法了,你就只好等。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要做试验,只好等,只有日食的时候,才可以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做出来是对的,是有事实论证的。
 
第五,同一性,也可以叫做严密性。不同的学科在理论问题的提出上,各有其特点,在相邻和交叉学科中,必然出现理论上的相互覆盖,这在原理上只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决不应该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举个例子,中西医各有一套理论说法,而且在实践上都见成效,终究这两种理论会统一起来,舍弃当中不确切的地方,补充应当补充的部分。这也是科学进步的一个途径。
 
第六,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这是提倡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点。除了认识世界以外,通过认识世界进行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观点。当前由于科学上的新发现,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现在的高度的物质文明,特别是高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当前社会经济面貌,也帮助促进了人类思维的科学化。
 
非科学的几种表现
 
下面再谈一谈非科学的诸多表现。第一个说的是有神论,上面已经谈过了。第二是不切合实际的教条主义和盲动主义,这两种倾向违反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自以为是,形成左倾或右倾路线。第三是伪科学,在事物的论证中,以科学的表面隐藏着非科学的基本内容,以表面的正确倾向掩盖不正确的方面,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这是科学严肃性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在科学的论断上,不允许有一点点伪科学、似是而非的东西。在结论上,有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会出大问题。再后面是巫术和迷信。关于非科学的作风问题,如弄虚作假,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等,这可以说是学术上的窃贼。
 
这些非科学的行动和措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科学思想的适用范围是全社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科学技术工作者所需要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思想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思想是什么呢?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是审时度势。这里面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包括现在和将来,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第三是传承创新,就是科学有继承性,每一个发现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规律发现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一方面要对这种已有的规律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继往开来,做创新的工作。第四是寻优勇进,有了创新的工作,让它在社会上起作用,还要找出实施这个措施的最优途径,而且还要有创新,使它实现。
 
■科学精神是适用于全社会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把一切经济的活动、措施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就是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这个知识肯定是科学的知识。知识已经进步到这个程度了,技术也进步到这个程度了,过去没有办法研究的问题,今天有办法进行研究了,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也能研究了。但是,基础科学有一部分还没有很好发展,一个就是生物科学,因为它复杂,过去是避免往这方面研究。现在是往新的方面走,比如说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还有一个就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要靠定量的办法去研究。过去的经济学,好多虽是定性的,实质上也是往定量方面走,特别是现在,许多科学方法,已经为研究社会科学准备了很多条件。大家都感觉到了,你做一个经济报告的时候,假设没有数据作为依据的话,你这个报告就没有说服力。今天像统计学、运筹学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研究社会问题提出来的。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经过了许多曲折。原因之一是有些做法、有些探索、有些方针政策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这方面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训。方针、政策是否科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科学化能够搞得好一点的话,大家的认识就容易一致。在科学化的基础上,我们最容易形成共识,最容易团结在一起。我们相信,科学化为我们建设强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很好地认识科学化这个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大家携手共同前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www.wangdaheng.cn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